10月11日上午,一场由颅内动脉瘤“引发”的“人机大战”在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中精彩上演。来自全国各地的16名影像科医生分为“人”与“人+AI”两个参赛组同场竞技。最终,有人工智能辅助的“人+AI”组大获全胜。这场动脉瘤AI挑战赛的终极目标是为验证一项AI医疗研发成果——基于CTA(CT血管造影)的BioMind颅内动脉瘤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而这一“新生”AI系统则用自身的超凡实力向人们宣布:我国再添一个颅内“拆弹”利器。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中国的一项横断面研究显示,有7%的35至75岁的中国成年人患有动脉瘤。破裂导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较差,致死率约为35%至40%,且90%的患者在破裂出血之前没有明显的症状和体征。动脉瘤也因此被誉为大脑中的“不定时炸弹”。针对低破裂率和破裂后的高致残致死率,动脉瘤的检出和检测至关重要。目前,血管造影已成为颅内动脉瘤的主要筛查方式,但由于数据量大、医生阅片负荷大以及个人经验和医疗环境不同,动脉瘤的诊疗仍会出现误诊、漏诊或过度治疗。
为此,在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导下,医院院长王拥军、介入科主任李佑祥及影像科主任刘亚欧联合发起,开发出基于CTA的BioMind颅内动脉瘤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
经过层层筛选,比赛最终挑选出有代表性的9医院和6医院共16名参赛选手,分为“人”与“人+AI”两个参赛组。一组是医生通过影像判读动脉瘤,一组是医生借助AI系统辅助来判读动脉瘤,进而对比两次判读的准确性。“我们通过邀请全国各地不同层次的医生,利用刚刚开发的动脉瘤AI辅助诊断系统,结合医生的诊断技术,与单纯的、传统的人工识别结果进行对比,从而验证目前AI技术在动脉瘤CTA诊断领域的应用价值。”研发项目发起人刘亚欧说。
经过两轮紧张而激烈的比赛,最终主持人宣布比赛结果:无论是动脉瘤诊断的准确率、诊断时间,均为“人+AI”组获胜!
“我之所以来这里参赛,就是想看一下医疗AI发展到什么程度了。”比赛过后,来自长医院的参赛医生袁宁很激动,“我刚刚答题快的原因是选择了相信AI,在它的辅助下,能够迅速地找到病灶的位置。希望未来它能更好地帮助医生造福患者。”
“对于这样的结果,我并不意外。”李佑祥表示,有上万例高质量数据、医院高年资医师制定诊断“金标准”以及国际领先算法模型的“加持”,该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能够准确识别和定位动脉瘤,自动化输出动脉瘤大小等形态学参数,为医师提供更为精准的诊断信息和治疗方案。“我们不指望人工智能系统能完全代替人,但它很可能会在辅助医生方面发挥很大作用。”
“人工智能的研发离不开三点,教得好、学得会、经受得住历练。如果说它是我们的孩子,我希望它能够经历住风雨,成长起来。”刘亚欧说。
“帮助医生尽早检出、筛选破裂风险较高的动脉瘤患者并对其进行及时治疗,是我们开发动脉瘤自动识别AI软件的初心。”王拥军表示,未来,当广大基层医生在诊疗中遇到困惑时,希望人工智能系统能够成为他们的有力助手。
在大赛现场,王拥军还宣布了另一件喜事:由国家中心研发的BioMind“天医智”的颅内肿瘤磁共振影像辅助诊断软件已于今年的6月12日,斩获国内首张AI“影像辅助诊断”NMPA三类证。
年,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首次发布全球首款神经影像AI辅助诊断系统——BioMind“天医智”医学影像AI辅助诊断系统;一年后,又发布BioMind脑血管病诊疗辅助决策系统。今天比赛的结果则预示着颅内动脉瘤AI辅助诊断系统又开启了一个新的里程碑。这将是医疗AI迈向精细化、逐渐实现真正临床价值的关键一步。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刘欢
编辑:徐慧瑶
流程编辑:郭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