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系统疾病是危害人们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其中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为代表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与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对人类健康构成最大威胁的全球四大慢性疾病。
据《年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数据显示,居民慢性病死亡占总死亡率的86.6%,其中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位列我国居民慢性病死因第3位。
随着人口老龄化、气候环境、空气污染、吸烟和二手烟、不良生活方式等问题日趋严重,各类呼吸系统疾病的患病率不断上升。
1、流行病学调查
鼻炎
过去6年,我国过敏性鼻炎患病率从11.1%升高到17.6%,患病人数增加了1亿(张罗教授团队,中国过敏性鼻炎诊疗指南,《过敏科学、哮喘与免疫学研究》,)。过敏性鼻炎长期迁延,是哮喘、慢阻肺、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系统慢病的源头性疾病。
哮喘
我国20岁及以上人群哮喘患病率4.2%,其中男性4.6%,女性3.7%;患病人数达到万,其中男性万,女性万。20~39岁人群患病率为2.5%,40岁及以上人群患病率为5.4%,70岁及以上则高达7.4%(王辰院士团队,中国成人肺部健康研究,《柳叶刀》,-6)。我国0-14岁城市儿童哮喘患病率为3.02%。
慢阻肺
我国20岁及以上成人的慢阻肺患病率为8.6%,40岁以上达13.7%,6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已超过27%,全国慢阻肺总患病人数约1亿(王辰院士团队,中国成人肺部健康研究,《柳叶刀》,-4-10)。
2、老龄化及慢性病负担增加
中国人口的老龄化程度正在持续加深。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年末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达到2.54亿,占总人口比例18.1%,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76亿人,占总人口的12.6%。到年,人口的迅速老龄化可能使中国的慢性病负担增加40%。医保中70%的费用都用于慢病。
3、雾化治疗方式短板显著
目前呼吸系统疾病尤其是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辅助治疗方式为“雾化”,雾化虽然药效快、用药量少,但存在一定弊端:
(1)、产生耐药性,以后要不断增加用药量;
(2)、容易造成体内菌群失调;
(3)、药物有一定的副作用,也可能引起过敏反应;
(4)、需要无菌操作,否则容易造成交叉感染;
(5)、激素类的药物会使人体有依赖性,降低免疫力。
4、吸烟人群的健康需求
据世界卫生组织年发布的报告显示:年的全球烟民13.37亿,仅中国就有3.5亿。每年有多万人因与吸烟相关的因素死亡,约万不吸烟者因接触二手烟雾而死亡。
吸烟引发的疾病包括: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疾病等。
5、国民健康意识全面觉醒
丁香医生发布的《国民健康洞察报告》调查结果显示:93%的公众认为身体健康是最重要的事。公众对健康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拥有财富”和“满意的工作”。
《国民健康洞察报告》显示,有97%的受调查者表示自己存在健康相关的困扰。
年新冠疫情更是让国民健康意识全面觉醒。
6、呼吸系统疾病危害
高发病率
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逐年增长,年,全球估计有5.亿人患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比年的3.亿增加了39.8%(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柳叶刀呼吸医学》,)。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呼吸系统疾病40岁以上患病率约为9.9%。
高死亡率
年,全球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所致的死亡人数比年增加了18.0%,占全因死亡总数的7.0%,为年全球死亡的第三大原因(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柳叶刀呼吸医学》,)。
《年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位列我国居民慢性病死因第3位。
高经济负担
我国呼吸系统慢性病住院率从年的4.2‰升至年的13.3‰;住院患者人均医药费用从年的.6元增长至年的.32元(卢一杨达性齐栩,我国呼吸系统疾病负担状况分析,《中国卫生产业》年20期)。慢性呼吸系统病程长、发病率高,易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经济负担重。
7、呼吸疾病防治引起高度重视
WHO发布《-年预防控制非传染性疾病全球行动计划》把到年包括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在内的四大慢性疾病死亡率降低25%列为目标。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防治规划(-)》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被纳入。
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发布《健康中国行动规划(-年)》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行动被纳入。
8、国家最新医疗政策“治疗”转“预防”
年6月25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成立了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并发布《健康中国行动(-年)》
健康中国行动主要特点:
(1)、定位上: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
(2)、策略上:从注重“治已病”向注重“治未病”转变;
(3)、主体上:从依靠卫生健康系统向社会整体联动转变;
(4)、行动上:努力从宣传倡导向全民参与、个人行动的转变。
9、呼吸系统疾病防治现状
王辰院士指出:我国当前对呼吸疾病的防控体系与能力建设严重不足,成为"四大慢病"防控的突出短板。研究显示仅约10%知道慢阻肺这一疾病;接受过肺功能检查的不足10%;近90%此前从未得到明确诊断。60%的慢阻肺患者没有明显的咳嗽、咳痰、喘息等症状。知晓率低,肺功能检查率低,诊断率低是我国严峻的防控现状(王辰院士团队、《中国成人肺部健康研究》柳叶刀杂志,-4-10)。
钟南山院士指出:出现咳嗽、咳痰、气促、呼吸困难等明显的症状时,患者的肺功能已经下降40%~50%,肺功能往往已经出现不可逆的损伤,治疗效果很差。“到爬楼出现气喘气促症状时,可能肺功能已经损失了50%以上。”早诊早治早干预病情或可逆转(钟南山院士团队,《新英格兰医学杂志》-9)。
钟南山院士指出:只重视急性发作期的治疗而忽视哮喘的预防性治疗是目前存在的问题。目前哮喘控制率低,若早期识别,规律用药,则气道弹性有恢复空间;如果发作频繁或者治疗不正规,可导致气道壁结构发生不可逆改变,影响终身肺功能。
基层医疗资源有限,非药物治疗空白也是存在的主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