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及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中国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流行趋势明显上升。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最新数据,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达3.3亿,其中高血压2.45亿,冠心病万,心力衰竭万。心内专家孔小轶教授表示,心血管病死亡占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已经是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无论是健康中国行动,还是十四五规划,均对我国心血管疾病的防、救、治、康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指出,受人口老龄化和代谢危险因素持续流行的双重影响,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我国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和城乡居民死亡的首位病因。此外,心血管疾病发病还逐渐呈现年轻化趋势。国家心脑血管病联盟发布的《中国中青年心脑血管健康白皮书》显示,我国每6个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及高风险者中,就有一个是“90后”。青年人由于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或存在一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可能导致交感神经过度激活及体内代谢紊乱,长此以往会带来心血管系统损伤。
近年来,随着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较快增长和投入强度的持续提升,临床研究人员整体水平持续提高。但尽管我国的心血管疾病临床研究在多个领域内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并且带动了临床诊治水平的显著提升,心血管疾病仍然是威胁我国公众健康的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因此,聚焦我国当前心血管疾病预防和治疗现状,开展高质量临床研究,全面提升我国心血管疾病整体救治水平,仍然是未来医学所面临的主要任务。
孔小轶教授谈到,近年来,我国虽然在心脏瓣膜微创介入治疗和冠心病介入治疗器械研发方面紧跟世界前沿,不断有新产品问世,但仍需要基于中国患者人群的临床验证,这也是今后一段时间心血管疾病研究人员所面临的重要任务。作为心内的一员,在提高技术和医疗水平上,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