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心脑血管病确诊时已经太晚了,必须早做这件 [复制链接]

1#

普遍缺乏防病预意识

大家好,今天要跟大家聊的话题是:当医生确诊你是心脑血管疾病时,你的防治已经太晚了!为什么要聊这个话题呢?主要是因为人们普遍缺乏疾病预防的意识,对疾病的认医院医生的诊断。也就是说,只有医生告诉我们有什么疾病时,才知道有病了,需要治疗了。如果医生没有诊断,那就觉得没有病,身体还很健康。但绝大多数人都忽略了,在有病和没病之间还有一个高风险状态,或者说“将病”状态,比如说糖前期,比如说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在这个阶段往往是治疗逆转的最佳时期,如果你因为无知、不重视而错过了,等到医生确诊你是心脑血管病时,往往已经太晚了!

没感觉却突发心梗

急诊时曾接诊过一个50多岁的胸痛患者,疼痛比较剧烈,服药效果也不太好,查心电图未发现心梗。后经过造影发现一支血管已经堵塞95%以上了,紧急放了一个支架之后,病情得到稳定,恢复良好。但关键的是,患者自述每年都体检,每次心电图也都正常,血脂、血糖虽然高点,但也不严重。医生也一直说问题不大,让每年定期查查什么的。就一直没太当回事,觉得这个年纪了,血脂、血糖有几个没问题的,所以就没刻意注意饮食什么的,加上平时应酬也多,吸烟、喝酒一个也没落下,没成想突然发生这种事,感觉进了一趟*门关,下定决心回去后一定会注意饮食,把烟酒都戒了。这位患者其实就是我们上面所说的,典型的没诊断就觉得没病的哪一类人,哪怕血糖、血脂已经出现了异常,仍不能引起他足够的警惕,不思改变,不去预防,对错误的饮食及行为放纵不管,殊不知血管里早已斑块丛生,隐患暗藏,结果一旦发作,猝不及防,酿成险死还生的大祸。

23岁大学生猝死

无独有偶啊,前段在网上看到一个这样的事例,一位90后还未毕业的大学生,在校准备考研中,突发心梗,虽然救治及时没有丢掉性命,但年仅23岁就发生心梗,也是让人不胜唏嘘。他之前没有被诊断过什么病,更不要说冠心病这样重大的疾病。但为什么一个大学还没毕业的孩子就发生心梗呢?其实与他的生活方式是密切相关的。大家都知道,现在的孩子啊,从小就开始各种高油高盐高糖食物,喝的是各种饮料,出门打车私家车,工作以脑力劳动为主,玩的以电子游戏为主,长期久坐不运动,肥胖的人更是与日俱增。这些不良的生活方式都会加重血管垃圾,加重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斑块,在某些情况下,就易发生斑块破裂,形成血栓,突发心梗。这位学生过的也是这样的生活,加之最近熬夜考研,为了不瞌睡抽烟、喝咖啡,压力也比较大。在平时生活本不健康的基础上,加之熬夜抽烟等行为,就导致了心肌梗死。

疾病被延误

这样的事例,生活中有很多,他们之所以在疾病萌芽状态,甚至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发生如此严重的疾病,真相只有一个,那就是他们都被误了!

误在哪呢?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等待诊断的心理。

前面我们说了,人们的心理是医生不诊断就认为没病。可是没诊断就真的没问题吗?继续拿心脑血管病来说,临床的诊断标准是什么?是血管狭窄必须达到50%以上。也就是说你一旦被确诊为心脑血管病,至少一半以上的血管已经堵塞了,这还是发现比较及时的,发现晚的,甚至已经堵到70%、90%以上了,有人更是一发病就已是心梗、脑梗。此时病情不客气的说已经很糟糕了,留给人们防治的时间和空间也已经不多了,稍有不慎就万劫不复,这也是为什么说等医生确诊时,你的防治已经太晚的原因所在。如果没有达到50%,那对不起,哪怕你狭窄已经到了49.9%,也不能称为冠心病或脑血管病,医生既不会给你下心脑血管病的结论,也不会有任何治疗措施,最多让你定期复查罢了。可是你能就此认为你没有问题、没有病吗?49.9%与50%的区别很大吗?其实完全没有什么大的区别,都是动脉粥样硬化,都是有大量的斑块存在,都是有血管的堵塞,唯一的区别仅仅狭窄的程度上有点不同罢了。

忽视饮食控制

但就是这种人为定的标准,让一部分漏网之鱼放松了警惕,给了他们身体还好,离心脑血管病还远的错觉,更别提心梗、脑梗了。这造成的恶果就是,人们很难意识到自己饮食、行为的错误,更不会有去改变的意愿和急迫感,医生都说了,不是心脑血管病。所以主食该怎么吃还怎么吃,油肉该吃多少还吃多少,该外出就餐还外出就餐,该抽烟还抽烟,该熬夜还熬夜,对行为放纵不管,对潜在的危害不管不顾,对家人的劝告也置若罔闻,更不会吃药预防。这种长期的错误饮食,紧跟着的就是指标的异常,以及长期的持续恶化,让血管病变在潜移默化中快速进展,使一般人2、30年才能达到的血管堵塞程度,3-5年可能就达到,甚至超过了。更关键的是,谁说血管狭窄不足50%就安全了?心梗的核心成因是斑块的破裂脱落,导致的血栓形成和血管完全堵塞。所以斑块的稳定性才是决定心梗发生与否的关键!如果血管内的斑块不稳定,哪怕狭窄只有30%,甚至10%,只要斑块脱落了,就会促使血栓形成,也就会发生心梗、猝死!这也是生活中有很多人像那位学生一样,为什么年纪轻轻并没有等到确诊冠心病,就突发心梗,甚至猝死的原因!

二是,缺乏预防的意识。

不但病人是这样,医生也是如此。现在的医学提倡的是救死扶伤,它的研究重点都是疾病怎么诊断啊?怎么用药啊?这么手术啊等等。它重治而轻防,医院看到在慢病预防方面的贡献,并且这种治还很被动,医生是你不来找我,我也不理你。而且如果你没病去找医生,估计别人会觉得你有病,医生也懒得搭理你,事实上医生也不懂饮食营养等预防手段。胡大一有句话说的很好,现在绝大部分医生都是坐堂医生,坐等着人生病求医,而病人则是不注重预防,坐等着生病。正是双方的等,等来的是1.2亿的糖尿病、2.9亿的心脑血管病,以及每年数百万人心脑血管病人的死亡。那人们不防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1、无知

就是根本不知道哪些是该做的,哪些是不该做的?不知道主食、油肉盐等吃的多与糖脂压等指标与心脑血管病有什么关系,不知道吸烟、饮酒等行为会诱发和加重心脑血管病,也不知道疾病的征兆和危害;或者既使知道有冠心病心肌缺血,但由于没有症状,仍觉得还安全,离心梗还远。就像是温水里的青蛙,在危险来临之前,毫无察觉,甚至还自鸣得意,感觉良好。可等危险真的来的时候,却已经失去了机会,逃无可逃,只能坐以待毙。这种无知既有国家医疗机构在健康知识普及方面的缺失,更有人们自身的惰性,不愿主动去了解、去学习。像前面例子中那个大学生,如果他能了解掌握一些相关的健康知识,可能就会主动去克服和避免那些不良行为,也就不可能让自己早早置于心梗这种九死一生的死地。

2、不改、拖延

这种情况更是大有人在,基于长期养成的一些生活习惯的惯性,人们很难主动去改变,哪怕明知它不好、它有害,总会找各种各样的理由为自己的不改推脱,比如,就好这一口啦、有瘾了、别人都没事啦等等;还有些人则是该吃药不吃药,能拖就拖。前几天有一同事心脏不太好,有心肌缺血,大家劝他早早服用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预防,他很抵触、不接受,说他的病不重,不需要吃药,也接受不了长期吃药,甚至说不吃也不一定死。没错,对于未发生的事来说,谁也说不准,不管是错误的饮食及行为习惯也好,还是吃药预防也好,你不改、不吃,谁也不能说你将来一定会如何如何,但至少你出事的几率一定比改变的人、比积极预防的人要高的多。因为大量的研究数据就在那,不改疾病的风险会升高多少,改了疾病的风险会降低多少都有据可查。你比如,吸烟者冠心病的发病率为不吸烟者的3.5倍,冠心病、脑血管病的死亡率为不吸烟者的6倍,而戒烟会让心脑血管病死亡率降低35%、服用阿司匹林会让心脑血管病死亡率下降15%等等。它们都是通过大量的临床研究统计出来的,不会因为你的质疑就有所改变。因此,我们最好不要去挑战这些大数据,毕竟健康是自己的,命是自己的,失去了就不会再来。

3、不查

这也是人们普遍存在的现象,不管是因没症状意识不到也好,还是怕花钱也好,甚或是讳疾忌医也罢。总之,你不查就不知道你的血糖、血脂、尿酸等指标高不高,就不知道你的血管有没有斑块、堵了多少,也不知道斑块稳不稳定,风险大不大,也就不会警惕,更不会去预防治疗。结果等到出现症状再去检查时,往往已经很严重,已太晚了。因此,心脑血管病的防控,必须建立在检查的基础上,而且要早查,这样才能早发现,早预防。

一定要早预防

总之,糖友们一定要知道这样一个道理:当医生确诊你是心脑血管病时,你的防治已经太晚了!因为这意味着你的血管已经很糟糕、堵塞很严重了,意味着疾病已经不可逆转,未来发生意外风险的几率也将非常的大。因此啊,心脑血管病的防控一定要着眼于早识别、早预防、早治疗,千万不要盲目等待医生的诊断,更不要拖延不改,以免酿成大祸!好了,今天的课程就到这,感谢你的收听,如果你对本节课程有什么疑问,请在下方留言,再见!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