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脑血管病的防治原则上 [复制链接]

1#

脑血管病(cerebrovasculardisease,CVD)是指脑部动脉或支配脑的颈部动脉发生病变,从而引起颅内血液循环障碍,脑组织受损的一组疾病,又称脑血管意外或脑卒中,俗称脑中风。脑血管病按其性质通常分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和出血性脑血管病两大类。本次先讲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防治原则。

01

缺血性脑血管病概念

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cerebrovasculardisease,ICVD)是指在供应脑的血管壁病变或血流动力学障碍的基础上发生的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相应供血区脑组织由于缺血、缺氧而出现坏死或软化,并引起短暂或持久的局部或弥漫脑损害,造成一系列神经功能缺损症候群。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

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ischemicattack,TIA)、脑梗死(cerebralinfarction,CT),又称缺血性卒中(ischemicstroke)。

TIA是一过性脑供血不足,导致供血区的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其特点是起病急、历时短、恢复快。一次发作最长不超过24h,并在24h内完全恢复而无后遗症,但可反复发作。脑梗死包括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脑血栓形成多是由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炎、外伤、血液病等引起脑血管局部病变形成的血凝块堵塞而发病,脑栓塞是由多种疾病产生的栓子进入血液,阻塞脑部血管而诱发。

02

药物治疗原则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包括急性期治疗、进展期治疗、恢复期治疗和预防治疗。急性期和进展期比较有效的是溶栓药的应用,如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联合支持疗法等,而且此法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急性期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恢复期主要集中在治疗抑郁、肢体痉挛状态、神经性膀胱功能障碍及自我保护等问题。抗血小板药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嘧达莫等,则是预防脑卒中的基础药。

03

治疗分期和药物选择

超早期

指发病6h以内,采用溶栓治疗,尤其在发病3h内根据适应证严格筛选,尽快静脉给予t-PA溶栓治疗。发病6h内如不能使用t-PA考虑用尿激酶替代,但选择患者应该更严格。有经验和有条件的单位也可以考虑进行动脉内溶栓治疗研究。超过时间窗溶栓多不会增加治疗效果,且会增加再灌注损伤和出血并发症,不宜溶栓。溶栓前可静滴低分子右旋糖酐或20%甘露醇。

急性期

指发病48h内,主要采用扩容、改善微循环、神经保护等方法,防止血栓进展及减少梗塞范围。大面积脑梗死应控制脑水肿和颅内压升高,防止脑疝发生。①抗凝治疗:常用肝素,治疗脑梗死一般可进行短期应用,静脉滴注或皮下注射,剂量~U,但必须监测凝血酶原时间,将凝血酶原控制在安全水平(不超过正常值的1.5倍)。使用溶栓治疗的患者,不推荐在24h内使用抗凝剂;②抗血小板治疗:无禁忌证的不溶栓患者最好在发病48h内开始使用阿司匹林,推荐剂量为~mg/d,4周后改为预防剂量。也可使用氯吡格雷75mg/d;③神经保护治疗:缺血缺氧造成能量代谢障碍,引起兴奋性氨基酸释放、钙超载、自由基产生等,是缺血性脑损害的中心环节,神经保护药可保护脑细胞,提高神经组织对缺血、缺氧的耐受性。

恢复期

可口服维生素E、C,银杏叶制剂等抗氧化剂,活血化瘀中药制剂,低剂量阿司匹林等达到恢复期治疗的目的。

预防治疗

主要针对基础疾病进行有效治疗和抗血小板药物治疗。①高血压:降压目标一般降至/90mmHg以下,合并糖尿病患者最好降至/80mmHg以下;②糖尿病:是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应选用口服降糖药或使用胰岛素治疗,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小于7.0%;③心房颤动:选择阿司匹林或华法林治疗;④脂代谢异常:对脑内外动脉硬化患者推荐强化他汀治疗,建议高危者LDL-C控制在小于2.6mmol/L,极高危者控制在小于1.8mmol/L;⑤阿司匹林:对于高危人群推荐使用阿司匹林作为卒中的一级预防,剂量为75~mg/d,或隔日mg。

扫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