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满满的干货,从发病根源彻底防治心脑血管疾 [复制链接]

1#

本文转载于《百度文集》

在我们的身边,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直线上升、发病年龄逐步年轻化。症状表现非常强烈,比如头晕、头痛、耳鸣、失眠、胸闷、心慌、心绞痛、四肢麻木、乏力等、甚至是偏瘫、猝死。据统计,在我国,心脑血管疾病居于死亡原因的第一位,每年有万人死于此病。所以忽视心脑血管健康就等于忽视生命。

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根源:很多人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时,屡屡陷入“药越吃越多”病却越治越多、越治越重"的怪圈,根本原因就是找错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根源。

冠心病、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脑梗塞等心脑血管疾病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等系统网络机能衰退、损伤、甚至丧失,导致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和自我康复能力下降、受到损伤、甚至丧失。体现在动脉粥样硬化、血脂代谢紊乱、血液中垃圾充斥、血液粘稠以及脏器本身的活动和血流供求矛盾等病理改变上。因此,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单纯解决其中一项不是最佳的系统治疗方案。比如春秋季节很医院输液稀释血液,血粘稠度正常了,但血管还是硬化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血液稀释后,血垢随着血液如果流至毛细血管发生堵塞那就更危险了,所以说要想彻底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不发生类似现象,还要同时解决动脉硬化、血脂代谢紊乱、血液中垃圾充斥以及脏器本身的活动和血流供求矛盾等病理改变。单独治疗其中一项,不会起到标本兼治的效果。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应当放在全面谋求动脉粥样硬化、血脂代谢紊乱、血液中垃圾充斥、血液粘稠以及脏器本身的活动和血流供求矛盾等病理状况的改善上,应当放在积极扶持机体的自主调节能力上。

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改变之一---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疾病,病变发展缓慢(约需10-15年才能发展成为典型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且在早期无症状。从病理角度看,动脉粥样硬化的造成是动脉壁细胞、细胞外基质、血液成分(特别是单核细胞、血小板及低密度脂蛋白)、局部血流动力学、环境及遗传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目前公认的重要危险因子为血脂蛋白异常(主要为低密度脂蛋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等)、高血压、糖尿病等。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为动脉壁对慢性炎症修复或对损伤的炎症-纤维增生性反应,亦即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始发于内皮损伤。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包括多种可能的致内皮损伤因素所引起的炎性、纤维增生性、保护性反应,一旦过度即成为病理过程而发生病变。众多分子对上述反应有重要作用,包括血小板源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B、白细胞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等。因而动脉粥样硬化并非退行性变化,而是一个主动的伴有修复的特殊物质参与的慢性炎症。临床上,冠心病、心肌梗塞、脑卒中的所谓"突发"是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瓜熟蒂落"的必然结果,而并非无中生有的"突发"。此时,动脉粥样硬化早已是全身性多处病变了,而且动脉的狭窄程度至少已经是50%狭窄,一般为75%-90%的狭窄,有的则是完全闭塞,也就是说,只要出现临床症状,不论轻重,动脉粥样硬化已进入中、重度病变了。对动脉粥样硬化的理解,我们有些人认为是年龄大了,不可逆转的,其实不然,已经证实,动脉粥样硬化是可以逆转的。只要将动脉粥样硬化的元凶清除,狭窄的动脉就会变得通畅、供血就会迅速好转、心脑血管疾病就会得到根本的康复。强调一点,解决动脉粥样硬化,必须建立在帮助机体自身各项机能的自主运转正常化,建立在激发、恢复、增强机体抗病能力、自我康复能力和保持健康能力的基础之上,而不是外源性物质的包办代替和最终依赖。动脉粥样硬化的元凶之一---低密度脂蛋白(LDL)。众所周知,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改变之一就是动脉粥样硬化,而动脉粥样硬化的物质基础之一是血脂代谢紊乱。摄入或自身转化而来不及清运,沉积在血液中促成血液粘稠或粘附在血管壁上,形成"血垢",被称作"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随着粥样物质的增多、导致血管变窄、变脆、血液循环受阻,造成缺血缺氧,罹患心、脑血管疾病,一旦动脉完全阻塞时,还会导致心肌梗死或脑卒死。目前已经证实,血管壁上的"血垢",来自血循环中的低密度脂蛋白(LDL),因此它又被称为"致动脉硬化因子"。当血垢增多到一定数量就会堵塞血管。医学上称LDL为坏的胆固醇。但是如何解决血垢问题呢?医学家们想了许多办法,例如:稀释血液、溶解血栓、净化血液等,但均无能奏效。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终于找到了问题的核心---高密度脂蛋白(HDL)。抗动脉粥样硬化因子---高密度脂蛋白(HDL)高密度脂蛋白(HDL)是与生俱来的,但直到年才由美国的米勒博士发现了它对心脑血管的重要性。年,美国医学家古斯坦因和布朗博士(均为诺贝尔奖获得者)对HDL代谢机理的揭示则把HDL研究推向高潮。他们发现,当血清中高密度脂蛋白(HDL)含量高时,"血液垃圾"的清运速度大于"血液垃圾"的沉积速度,不但不会有新的"血液垃圾"沉积,连沉积已久的"血液垃圾"也会逐渐被清除,血管会越来越干净。当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HDL)含量低时,"血液垃圾"的清运速度小于"血液垃圾"的沉积速度,"血液垃圾"不断加厚,最终导致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脑血栓等疾病。而大幅度升高HDL,就能有效地将血液中的胆固醇送到肝脏,转化成脂肪酸代谢出去,因此被称为是血液"清道夫"、"好的胆固醇"是"抗动脉粥样硬化因子"。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必须由HDL将其降低,世界卫生组织(WHO)专家组宣称,对于心脑血管病患者,HDL的含量愈高愈好。流行病学调查的一些长寿家庭成员血液中的HDL含量,发现高于普通人,他们从不患心、脑血管疾病。所以说HDL不仅能够防止动脉粥样硬化,还具有抗衰老的作用,被称为"长寿因子"。是从发病根源彻底防治心脑血管疾病。

01

低密度脂蛋白(LDL)

低密度脂蛋白(LDL)是由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转变而来。LDL是富含胆固醇的脂蛋白。血浆中LDL的来源有两条途径:①主要途径是由VLDL异化代谢转变而来;②次要途径是肝合成后直接分泌到血液中。

人体血液中有4种脂肪:胆固醇、中性脂肪、游离脂肪酸和磷脂类。胆固醇是一种油油复合体,大部分由肝脏制造。人体内胆固醇的总量为到克。其中三分之二在体内自行合成,三分之一来自食物。胆固醇必须和脂蛋白结合才能运送到体内各部分。脂蛋白又分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血清中的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和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是一对二。两者都有重要任务:低密度脂蛋白把胆固醇从肝脏运送到全身组织,高密度脂蛋白将各组织的胆固醇送回肝脏代谢。

研究表明,低密度脂蛋白偏高的危害有以下三个方面:

1、斑块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性,如果血液中LDL-C浓度升高,它将沉积于心脑等部位血管的动脉壁内,逐渐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阻塞相应的血管。

2、引发多种疾病

引起冠心病、脑卒中和外周动脉病等致死致残的严重性疾病。

3、危及心脏:

LDL-C水平如果超出正常范围时就会使心脏的危险性增加。因此LDL-C常被称为是“坏”胆固醇,降低LDL-C水平,则预示可以降低冠心病的危险。

02

高密度脂蛋白(HDL)

高密度脂蛋白为血清蛋白之一。缩写为HDL。亦称为a1脂蛋白。比较富含磷脂质,在血清中的含量约为mg/dl。其蛋白质部分,A-Ⅰ约为75%,A-Ⅱ约为20%。由于可输出胆固醇促进胆固醇的代谢,所以现在作为动脉硬化预防因子而受到重视。

高密度脂蛋白:它运载周围组织中的胆固醇,再转化为胆汁酸或直接通过胆汁从肠道排出,动脉造影证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与动脉管腔狭窄程度呈显著的负相关。所以高密度脂蛋白是一种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血浆脂蛋白,是冠心病的保护因子。俗称“血管清道夫”。

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降低,预示着冠心病的出现。临床上常同时测定高密度脂蛋白和血清总胆固醇,并根据它们的比值作为冠心病的信息指标。

03

丹参酮(IIIAIIB)

丹参酮是从中药材丹参提取的有效成份,含:丹参酮I、丹参酮IIA、丹参酮IIB、隐丹参酮等。丹参酮是脂溶性成份,必须经过低温醇提(乙醇提取)。

丹参酮有以下功效:

1、调节血清,有提高高密度脂蛋白(HDL)、降低低密度脂蛋白(LDL)的功效;

2、抗动脉粥样硬化;

3、缩小心肌梗死面积;

4、降低心肌耗氧量;

5、防治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

6、抑制血栓形成、血小板聚集;

7、扩张冠状动脉、显著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

8、抑制凝血;

9、促进细胞组织修复;

10、降低血脂;

11、保护红细胞和抑制细菌生长。

区别与丹参素:

丹参素可抑制内源性胆固醇的合成,降低氧化低密度脂蛋白(LDL)的生成,降低中性脂肪,但不具有提高高密度脂蛋白(HDL)的作用。

04

复方丹参浓缩微丸

复方丹参浓缩微丸,除了是微丸剂型、生产不含辅料、不含糖;浓缩型(是其他复方丹参制剂含量的10-20倍);溶解快、5分钟有效吸收(舌下含服)外,其另外一个独特性是它的提取工艺。

复方丹参浓缩微丸君药丹参需经过3次提取:2次醇提(乙醇提取),提取丹参酮有效成份;1次水提,提取丹参素有效成份。因此,复方丹参浓缩微丸,既能提高高密度脂蛋白(HDL)、又能降低低密度脂蛋白(LDL),有效防止动脉粥样硬化,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

而复方丹参滴丸剂,其生产工艺中丹参只经过1次水提,提取丹参素有效成份,因此它不具有提高高密度脂蛋白(HDL)的作用,防止动脉粥样硬化效果较差,对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方面存在不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