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热点文章冉兴无盐酸沙格雷酯治疗周围动 [复制链接]

1#


  周围动脉疾病(peripheralarterialdisease,PAD)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局部临床表现,常累及双下肢动脉,其常见病因是闭塞性动脉硬化和血栓闭塞性脉管炎。PAD在普通人群中的流行率为3%~10%,60岁以上超过15%。此外,PAD是糖尿病(diabetesmellitus,DM)患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其患病率高达20%一40%。在PAD早期大多数患者无症状,随着疾病的发展主要表现为间歇性跛行和以静息痛、组织溃疡及坏死为特点的严重肢体缺血。严重肢体缺血的最终结局为溃疡和截肢,截肢率高达1.6%一4.1%,此外PAD患者有更高的心血管事件风险和更高的病死率。


  慢性高血糖等有害因素损伤血管内膜,导致血小板与黏附因子结合,血小板活性和粘聚性增强,释放5-羟色胺(5-HT);研究发现PAD患者血清5-HT水平高于健康人群,5-HT主要通过与血管平滑肌细胞和血小板膜上的5-HT2A受体结合,调节血管的收缩和舒张,并促进血小板的聚集。盐酸沙格雷酯是一种选择性5.HT2A受体拮抗剂,通过阻断5-HT2A受体,抑制血栓的形成,进而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值。在FontaineⅡ或Ⅲ期PAD患者中应用盐酸沙格雷酯可以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20],以及改善缺血症状,如改善间歇性跛行,下肢疼痛和冷感、提高踝肱指数(anklebrachiumindex,ABI)水平[20-。但这些研究纳入患者数有限,且大部分为观察性研究,仅有的9个随机对照试验(RCT),随访时间也较短,平均随访时间l2.7周。为获得盐酸沙格雷酯治疗PAD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最佳证据,本研究对已发表的RCT进行了系统评价。


  1资料与方法


  1.1纳入标准


  1.1.1研究设计无论是否采用盲法的RCT。


  1.1.2研究对象诊断为PAD(ABI>0.9)或糖尿病足的患者。


  1.1.3干预措施试验组采用盐酸沙格雷酯mgtid口服;对照组采用针对PAD的其他治疗。


  1.1.4结局指标①硬终点指标:溃疡面积;②客观替代指标:ABI和足背动脉血流量;③主观症状指标:无痛性行走距离(pain.freewalkingdistance,PFWD)和最大行走距离(maximumwalkingdis—tance,MWD);④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2检索资源与策略


  1.2.1数据来源计算机检索年至年5月国内外生物医学期刊发表的关于盐酸沙格雷酯治疗PAD的文献。检索数据库包括:CBM(~.5)、CNKI(1979.5)、Pub—ed(~.5)、EMbase(~.5)和Cochrane图书馆(年第3期)。


  1.2.2检索词及检索方式①中文检索词及检索式:


  I.“安步乐克”、“沙格雷酯”、“盐酸沙格雷酯”、“5.HT2A受体拮抗剂”,上述检索词用“o”连接;


  Ⅱ.“外周动脉疾病”、“外周血管疾病”、“严重肢体缺血”、“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足”,上述关键词用‘′OK’连接;将I与Ⅱ用‘′AND′’连接。②英文检索词及检索式:


  I.‘′Anplag′’、‘′sarpogrelate′’、‘′sarpogrelatehydrochloride′’、“5一HT2Areceptorantagonisf’,上述检索词用‘‘0’连接;lI.‘′peripheralarterialdiseasd’、‘′peripheralvasculardiseasd’、‘′diabetes
  1.3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由2名研究者采用盲法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如遇分歧,通过讨论解决。文献质量的评价采用CochraneHandbook提供的方法,其内容包括:①随机方法是否正确;②是否有分配隐藏;③是否使用盲法;④是否有不完整数据偏倚;⑤是否有选择性报告偏倚;⑥其他偏倚。


  1.4统计分析方法


  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0版软件进行Meta分析。连续变量用均数差(MD)或标准化均数差(SMD)及其95%CI表达。根据可能出现异质性的因素进行亚组分析,当亚组内各研究间无异质性(亚组内P≥0.1,≤25%)时,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亚组内各研究之间存在异质性(P>0.1,F<25%)时,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异质性检验采用检验。不完整数据的处理采用意向性分析。


  2结果


  2.1文献检索结果与质量评价


  最初共检索到盐酸沙格雷酯治疗PAD的文献22篇,通过阅读文题、摘要以及查阅全文,有l3篇因其研究方法与本研究纳入标准不符合而被排除,最终有9个RCT[20-28]被纳人分析,共计例患者、条肢体,其中试验组例、条肢体,对照组例、条肢体。9个RCT中,中文5篇,英文3篇,日文1篇;8项研究来自亚洲,l项来自欧洲。各纳入研究的基本情况和方法学质量评价结果分别。


  2.2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2.2.1硬终点指标有2个研究比较了盐酸沙格雷酯(试验组)与常规治疗(对照组)对溃疡的治疗效果,两研究间无统计学异质性,故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的溃疡面积比对照组减少3.22cm[MD=一3.22,95%CI(一3.99,一2.45)],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盐酸沙格雷酯对患肢溃疡的疗效优于常规治疗。


  2.2.2客观替代指标分别有5个和2个研究比较了两组ABI和足背动脉血流量(图3、4)。在比较两组ABI结果时,各纳人研究间有统计学异质性,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在比较两组足背动脉血流量时,两个纳入研究间无统计学异质性,故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ABI较对照组增加0.05[SMD=0.49,95%CI(0.07,O.91)],足背动脉血流量较对照组升高0.16m/(smm2)[MD=0.16,95%CI(0.09,0.23)],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表明盐酸沙格雷酯改善ABI和足背动脉血流量效果优于常规治疗。


  2.2.3主观症状指标有两个研究分别比较了盐酸沙格雷酯与常规治疗对患者无痛性行走距离(PFWD)和最大行走距离(MWD)的改善效果,两个纳入研究问无统计学异质性,故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PFWD较对照组增加.87m[MD=.87,95%CI(3.39,.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MWD较对照组增加.44m[MD=.44,95%CI(一54.67,.5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4不良事件共5篇文献[22-2s’27报道了盐酸沙格雷酯的不良反应,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最高发生率为27.8%,仅有1例[患者因为胃肠道反应而退出试验,其余经治疗或未做处理后好转。其他常见的不良反应为皮疹、肝酶升高、血压改变等,给予相应治疗有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