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精彩回顾共同见证外周介入球囊30时
TUhjnbcbe - 2021/1/3 1:55:00
美敦力外周血管介入高峰论坛暨IN.PACT?DCBChocolate?PTABalloon南中国交流分享会于年10月30日顺利举办。近年来,随着血管外科领域的新理念、新技术、新器械和新方法的不断涌现,外周血管疾病的诊疗水平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本次会议围绕外周介入球囊的角色探讨、使用体验、前沿荟萃、数据解读等课题深入展开,更有新型球囊应用实战专场,共讨巧克力球囊临床实践应用新体会。小编特将会议现场精彩内容进行整理与您共同见证外周介入球囊3.0时代的开启!主题一外周介入球囊新时代

由广州医院林少芒教授、广州医院杨澄宇教授、医院姚陈教授和重庆医院孙建明教授共同主持。

《外周介入球囊3.0时代》

讲者:崔驰教授

医院:医院

▲上图出处:医院蒋俊豪教授

崔驰教授表示现在随着技术的进步,器械的不断创新,球囊、支架、减容产品等不断的应用于下肢动脉领域。从血管准备的角度来讲,球囊扩张是首选,但理想的PTA结果是既没有严重的限流性夹层,也没有超过30%的残余狭窄。而现实中,常规PTA球囊扩张后,夹层的发生率高达84%,效果难以令人满意。是否可以有一款突破性的产品来弥补不足?巧克力球囊作为美敦力公司的新产品,为我们带来了答案。巧克力球囊表面设计有镍钛约束丝,使球囊表面产生枕头和减压槽两种结构,可以进行均匀可控的扩张,有效避免“狗骨头效应”,减少限流性夹层的产生。关于巧克力球囊的临床研究结果主要来自于CHOCOLATEBAR,包含33个中心例患者。可以看到无论是膝上病变还是膝下病变无血流限制性夹层的比例较高,分别是97.7%和99%,而由核心实验室裁定的无血流限制性夹层发生率为0,这个结果是非常令人欣喜的。无论是ATK的结果还是BTK的结果,我们都可以看到巧克力球囊夹层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其他类似研究中PTA所带来的夹层发生比例。总之,巧克力球囊的出现开启了全新的球囊3.0时代,我们也期待未来能够有更多的中国数据来证实巧克力球囊的突破性。

《压力控制型球囊(巧克力)在外周介入血管准备的角色探讨》

讲者:成*教授

医院:重庆医院

成*教授首先表示目前下肢动脉腔内治疗过程中,大家越来越重视管腔重塑的重要性,而优化的血管准备则要求:可控有限度的管壁损伤,最大限度地管腔的开放/获得、最低限度的弹性回缩导致的残余狭窄(<30%)和无血流限制性夹层形成,力求达到管腔“Nothingbehind”的状态。

但在治疗下肢动脉硬化病变时,普通球囊的机械性扩张往往会造成靶血管的内膜撕裂和夹层,巧克力球囊则凭借其独特的结构设计,其表面的镍钛约束丝将球囊分割成一枕一槽的结构,使其能够提供可控的血管扩张效果,避免对血管进行切割或损伤,最大限度的减轻血管成形造成的损伤。

并结合临床实际病例分享了巧克力球囊的应用体会。最后,成*教授总结道:PTA仍为下肢介入的基础管腔准备;PTA以减少限流性夹层和最大化管腔获得之间的平衡;巧克力球囊使用前应准确评估目标血管的真实直径,至少按照1:1/1.2:1扩张;巧克力球囊扩张前适度预扩张,使用时缓慢升高压力,可明显减少管壁限流性夹层的发生;巧克力球囊较适合于膝下血管的腔内成形,oversize直径球囊有助于膝下管腔获得;严重钙化和高负荷病变仍需多种方法解决。

《回归PTA的原点—动脉内膜的再塑形巧克力球囊使用体验》

讲者:杨澄宇教授

医院:广州医院

杨澄宇教授首先分享了将巧克力球囊分别应用于股浅重度狭窄伴膝下节段闭塞患者以及股腘长段闭塞患者的经验、相较于常规球囊PTA,使用巧克力球囊PTA可以避免腘动脉植入支架。回归到PTA的原点,主要是动脉壁再重塑,而单纯PTA失败原因,则是由于严重钙化血管、严重限制血流的夹层、弹性回缩致残余狭窄。

常规球囊PTA往往容易导致血管出现重度内膜撕裂和弹性回缩,形成夹层。而巧克力球囊不同于普通球囊,其表面有镍钛合金缠绕结构,可以实现可控的切割力分布,扭转时具有径向和轴向力保护,均匀的扩张枕头,无“狗骨头”现象,有效减少夹层和血管弹性回缩。而由核心实验室对其进行的临床评估中其6个月TLR率达11%。

最后,杨澄宇教授总结了巧克力球囊的使用印象,得益于裂而不碎的设计原理,可以显著减少限流性夹层;PTA后血管塑型比常规球囊好;在临床应用中,第一例按计划实现0支架植入;第二例避免了腘动脉支架植入,因此巧克力球囊是优化血管准备的不二之选。

《外周DCB前沿荟萃》

讲者:姚陈教授

医院:医院

姚陈教授首先对现有外周药物涂层球囊(DCB)各平台之间的异同进行了对比阐述了DCB治疗股腘动脉疾病的优势,而IN.PACT由于其固相紫杉醇“储存库”的存在提供了更好的抗再狭窄效果,成为同类中最佳。

IN.PACTDCB对比其他现有疗法的“平均病变长度10cm”的“裁定”研究结果显示,相较于支架组/PTA组,IN.PACT12个月时的一期通畅率高达91.1%,而名入组患者的平均病变长度为26.4cm。

目前FDA批准的DCB中,IN.PACTSFA随机对照研究与PTA之间的通畅率差异高达24.4-31.7%、优势显著。而在FDA批准的12个月药物涂层球囊队列中,IN.PACT的关键安全性指标的临床证据也最为可观。

一项RCT研究提示,相较于标准PTA,用于SFA的IN.PACT药物涂层球囊临床数据显示5年内免于CD-TLR达74.5%,而标准PTA为65.3%(P=0.)。

至首次临床驱动TLR的时间,PTA为.9天,而IN.PACT达.5天,再次介入干预的时间几乎是前者的两倍。

另一项荟萃分析指出,与低剂量2ug药物涂层球囊相比,标准剂量(3.0ug和3.5ug)药物涂层球囊在降低再狭窄率和TLR方面明显更有效(p<0.)。同时一项年发表于JACC上的研究得出,使用使用LutonixDCB的较低的抗再狭窄效果与紫杉醇剂量浓度低于其他DCB有关(2vs.3+ug/mm2)。

最后,姚陈教授小结道:尽管所有可用药物涂层球囊均使用紫杉醇,但器械设计有在许多差异,包括:剂量、赋形剂、晶体与非定形药物等因素;由于头对头数据非常有限,很难对数据集进行横向比较;各项试验DCB组和PTA组的通畅率存在显著差异,IN.PACTDCB优势明显;荟萃分析表明,“标准(3ug/mm2)剂量”药物涂层球囊的性能优于“低剂量”药物涂层球囊;IN.PACTAdmiral具有长达5年的明确临床获益,是唯一获得FDA批准的药物涂层球囊,具有长期有效性。

《IN.PACTAdmiral药物涂层球囊设计特征及临床数据解读》

讲者:李梓伦教授

医院:医院

李梓伦教授分别从DCB的构成、平台、药物、赋型剂、涂层工艺等方面分析了IN.PACT的设计特征,首先托载药物的紫杉醇由于其抗增殖、疏水性、亲脂性等特点使它成为了DCB的药物优选。赋形剂对优化药物转移至关重要,尿素由于其安全性成为不二之选;在制造工艺方面,均匀的药物涂层以及球囊再折叠以保护病变部位药物最大化成为IN.PACT的独特设计。

随后介绍了IN.PACT的两项关键临床项目,一个是IN.PACTSFA试验,另一个是IN.PACTGlobal研究。IN.PACTSFA试验是一项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关键试验,36个月一期通畅率,DCB组显著高于PTA组(69.5%vs.45.1%,P<0.)。研究显示,IN.PACTAdmiralDCB随访5年表现一直良好。与PTA相比,具有更高的免于CD-TLR。持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支持DCB优于PTA,是股腘病变的优选治疗方案。

IN.PACTGlobal临床研究旨在增加有关IN.PACTAdmiralDCB在真实世界中治疗股浅动脉和/或腘动脉的阻塞性疾病导致间歇性跛行和/或静息痛(Rutherford等级2~4)的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数据。IN.PACT全球研究的完整临床队列中,其1年、2年、3年、4年无CD-TLR比例的结果分别是92.6%、83.3%、76.9%、73.4%。

在整个临床亚组中,再干预率最高的是慢性完全闭塞(11.3%),而长段病变(6.0%)和ISR(7.3%)的再干预率均小于7.5%,这些数据证实了IN.PACTAdmiralDCB在复杂的股腘动脉病变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包括ISR这类颇具挑战的复杂病变。

主题二新型球囊应用实战

医院陈国东教授、重庆医院成*教授、医院庞鹏飞教授共同主持。

《巧克力球囊在下肢动脉闭塞中应用体会》

讲者:何虎强教授

医院:医院

何虎强教授首先回溯了目前DCB临床应用与数据研究。一项对迄今为止所有可用的RCT进行了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后得出,POBA与DCB之间死亡率无差异,在血管重建方面,POBA不优于DCB,而且在胯关节区域,股腘动脉支架治疗存在局限性,在股腘动脉段支架置入后发生FP-ISR的1年发生率为19-37%,2年发生率为49%,3年发生率为60%。与POBA相比,DCB处理ISR时1年随访无安全问题且有较好疗效。有数据表明对于减容+DCBvs单纯DCB治疗腘动脉病变,在技术成功率上并没有区别。

随后何虎强教授通过4个临床案例,分享了对于IN.PACTDCB与巧克力球囊的应用体会。DCB的使用要依赖良好的管腔准备,而巧克力球囊则可以可控均匀的扩张,避免“狗骨头”效应与限流性夹层,可以更好地获得管腔。最后何教授对巧克力球囊的使用感受进行了总结:膝下病变选择小球囊预扩张,压力不要太大;使用巧克力球扩时不要撤导丝;巧克力球囊的回抱速度快;膝下钙化严重的病变回撤球囊会有台阶现象;球扩后限流性夹层较POBA明显减少。希望未来中国有更多多中心的数据来明确巧克力球囊与DCB联用的效果。

《巧克力球囊在下肢动脉闭塞中的应用》

讲者:马硕一医师

医院:医院

马硕一医师带来4个巧克力球囊应用病例和大家分享,其中3例是股浅动脉重度狭窄;1例右股浅动脉中段闭塞、多段狭窄,有2例患者皆为90岁以上高龄,在术中全部使用巧克力球囊进行扩张治疗,术后造影提示:管腔恢复,血流通畅,无限流夹层。马教授表示,应用巧克力球囊时应严格按照从低压力到高压力,逐级扩张,2-4-6-8-10,每一个维持30s,等待巧克力球囊塑型到位,单病变扩张时间建议维持三分钟;而在直径选择方面,建议1:1.1,以远端为准,首要扩张主要病变;巧克力球囊的应用大大减少了手术时间,对于心肾功能不好的患者,帮助更大;目前使用巧克力球囊开通率很好,但远期的通畅率还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新型球囊ChocolateTM在下肢动脉中的应用体会分享》

讲者:武日东医师

医院:医院

武日东医师对目前常用的血管准备方案进行了介绍,包括POBA、特殊球囊扩张、斑块减容、血栓减容等,而在血管准备的优化上选择一款合适的球囊是至关重要。随后在通过对2例应用巧克力球囊的病例分享中得出:对于闭塞性病变,可以先用小球囊进行扩张,使(1)巧克力球囊顺利通过、(2)避免回撤球囊时的“卡顿”现象;巧克力球囊的一个优点是无需逐级扩张病变,可直接选择参考血管直径进行扩张。

但在操作技巧上需注意,建议球囊缓慢打到工作压的一半时保持30s,使球囊表面的镍钛约束结构充分展开,随后再缓慢打到工作压,维持90-s,可根据血管形态酌情加压;巧克力球囊在达到工作压力后继续加压可以增加对病变局部的扩张力,且整体直径变化不大,有效避免“狗骨头”现象,以及限流性夹层的产生。

同时真腔通过病变后进行扩张,可以有效降低限流性夹层的发生;内膜下通过病变时,仍需支架置入;根据靶血管直径、所选球囊大小以及球囊形态决定打力大小和作用时间;巧克力球囊应用于膝下动脉扩张,减少夹层发生,对于单一流出道的患者而言更有意义。

《下肢股腘动脉及膝下动脉狭窄闭塞病变的治疗体会》

讲者:王斯文医师

医院:医院

王斯文医师带来了2例使用巧克力球囊的病例体会,一例是股腘动脉病变,对于病变段处理时使用了5mm*mm巧克力球囊+药物涂层球囊(DCB),膝下流出道的处理,则选择了3mm*mm巧克力球囊,球囊扩张后血流非常通畅,术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另一例是膝下动脉病变,术中导丝顺穿左胫前动脉失败,彩超引导下逆穿左足背动脉,之后交换导丝,使用巧克力球囊在左胫前动脉的真腔内进行扩张,造影显示无限流性夹层产生,手术效果非常不错。最后,王斯文医师分享了术中的应用体会:首先巧克力球囊能够避免限流性夹层的产生,弹性回缩发生率低,联合DCB能够增加远期通畅率;但在使用过程当中可能与巧克力球囊使用的14导丝相关,导致肢体远端通过稍困难,希望未来能进一步改进。

《良好血管准备获得的新突破-巧克力球囊病例分享》

讲者:李承志教授

医院:医院

李承志教授首先表示为了更好的远期通畅率,要进行更优的血管准备,而普通球囊在其中的应用,如逐级扩张、延迟扩张等目前都无法达到令人满意的结果,所以急需一个临床上的新突破。巧克力球囊由于其独特的结构设计,相较于POBA,它的压力分解是有序撕裂,可有效避免限流性夹层形成。

随后为我们带来了2例精彩病例分享,病例一主要是腘动脉合并膝下病变,由于跨关节部位,同时涉及远端流出道,所以开通过程中,首先进行预控,之后选择4*mm的巧克力球囊扩张胫腓干,术后的多角度造影提示无限流性夹层,血流速度快,并且避免了在胯关节区域植入支架,保证了原来的流出道不被支架干扰。病例二是膝下病变,选择同向顺穿后,对胫前动脉进行开通,然后选择小球囊预扩后使用3.5*mm的巧克力球囊对其进行扩张,最后造影结果提示颈前动脉和腓动脉全程开通,远端流出道也很漂亮,2例病例近期疗效都很好,血流通畅,但远期疗效还有待随访观察。

最后李承志教授总结时认为应用巧克力球囊可以减少限流性夹层,但如果没有预扩,巧克力球囊可能会在第二次输送进体内时出现卡顿,整体回报速度不错,性能良好。

《巧克力球囊在下肢CTO的应用体会》

讲者:王昕冉医师

医院:广州医院

王昕冉医师带来了两例应用巧克力球囊的病例分享。病例一是一位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不同于动脉硬化闭塞患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在血管造影下,常呈局限性、节段性狭窄,术中选用了4.0×mm的巧克力球囊进行扩张,在此过程中出现了一个夹层,后置入DCB进行贴附,术后效果良好,没有新的夹层出现,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病例二是一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术前造影提示股浅动脉上中段有多段硬化斑块,术中使用4.0×mm的巧克力球囊进行扩张,扩张后血流通畅,效果明显,没有夹层出现。最后王医师认为通过两例病例的使用感受,巧克力球囊对于血管钙化严重的病变,术后效果好,未见限流性夹层出现;对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治疗,效果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专家简介(按讲课顺序排序)

崔驰教授

副主任医师,医院血管外科负责人,成都市普外科质控中心血管外科小组组长。兼任国际血管联盟中国分部下肢动脉专委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血管外科医师分会内脏动脉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腔内血管学专业委员会血透通路专家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医学会血管外科学组委员;四川省医师协会血管外科专委会委员;中国胸痛中心成都三院基地成员。

德国弗莱堡大学附属心脏中心访问学者,医院访问学者。主持参与课题3项。发表SCI3篇,核心文章数十篇。所在科室为卫生部外周血管介入诊疗培训基地(医院之一,医院之一)。擅长主动脉全腔内治疗及下肢动脉闭塞的腔内治疗等血管疾病。

成*教授

重庆医院血管外科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现任国际血管联盟中国分会青委会副主任委员;国际静脉学联盟中国分会委员;国家心血管专家委员会血管外科专委会全国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腔内血管分会外周动脉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血管外科医师分会外周动脉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整合医学血管及腔内血管外科医师委员会全国委员;中国医学促进会糖尿病足分会青委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医学会糖尿病足学组副组长。

杨澄宇教授

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广州医院血管外科主任。现任中国医师协学会血管外科分会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血管病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血管外科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健康学会血管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血管外科杂志》、《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编委等职务。年参加在澳大利亚举办的腔内血管外科技术的高级培训班,我国第一批出国研修外周血管介入技术的医生,第一批取得外周血管介入准入资格年,发明手术方式:带膜支架桥接人造血管动脉转流术,解决了杂交手术治疗胸腹主动脉瘤中血管吻合的技术瓶颈。首次提出非热缺血吻合肾动脉的新概念在中国血管外科论坛向全国发布,被美国纽约举办的VEITHsymposium国际血管大会录用,应邀于在大会上演讲。

姚陈教授

医院血管外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医学博士。现任中国医师协会血管外科医师分会腔静脉与内脏静脉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外科医学工程与转化学组委员,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腔内血管学专业委员会青委会委员,国际血管联盟中国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血管外科分会秘书长,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血管病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秘书长,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血管外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粤港澳大湾区血管外科学术联盟秘书长,广东省医学会血管外科学分会院内VTE防控联盟秘书长,国际血管联盟中国分会血管修复与重建外科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务。

李梓伦教授

博士,副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医院血管外科。—美国MayoClinic国家公派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中大附一院血管外科博士研究生;—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临床医学七年制。主持科研基金/人才计划8项,其中包括国自然青年一项,面上两项,广东特支计划百千万工程青年拔尖人才,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中山一院优秀青年人才计划;发表SCI收录文章49篇,其中第一或通讯作者SCI文章20篇。年教育部首届“博士研究生学术创新人才奖”;年中山大学医科本科教学中青年教师中英文授课大赛(英文组)二等奖;年美国血管外科学会国际青年医师奖学金(SVSInternationalFellowshipAward);年入选第一批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医院学会血管医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微循环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中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血管病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委员会副秘书长;美国血管外科学会(SVS)国际会员。

何虎强教授

医学博士,主治医师;中国医师协会腔内血管学分会静脉倒流病委员会委员;国际血管联盟中国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微循环学会压力学组全国委员;中国微循环全国青年委员。主要从事血管外科疾病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工作。擅长周围血管疾病的诊断及手术治疗。胸腹主动脉夹层、腹主动脉瘤的腔内手术;下肢动脉疾病介入和外科手术;下肢静脉曲张、深静脉血栓的微创手术;下肢动脉血栓的取栓、搭桥、及介入治疗;肾动脉狭窄介入和外科治疗;腹腔动静脉血管病的介入及外科治疗;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的介入治疗;血透通路的建立及复杂透析通路的开放手术及介入治疗。主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计委、四川省科技项目共6项;发表论著30余篇,SCI收录10余篇;副主编出版专著1部。

马硕一医师

医院介入科

武日东医师

医院血管外科主治医师。年7月毕业于中山大学,获博士学位。发表论文二十余篇,SCI论文十余篇,其中第一作者五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一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一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三项;擅长血管外科常见病的诊疗。

王斯文医师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首届临床医学八年制专业毕业,年获外科学博士学位,专业为血管外科,甲状腺及乳腺外科,曾于年至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普渡大学联合医学分校(IUPUI)进修学习。专注于腹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外周动脉瘤,深静脉血栓形成,下肢静脉曲张,血管瘤等外周血管病变的诊治,以及血透通路建立和维护,甲状腺疾病的诊治。曾发表多篇相关领域国内外文章,并承担血管疾病研究基金。曾多次在国内外会议中发言并获奖,于年国际静脉联盟(UIP)年会获最佳论文奖。

李承志教授

医院介入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BethIsraelDeaconess医学中心访问学者德国弗莱堡大学Bardkrozingen心血管治疗中心访问学者目前发表sci文章4篇,核心期刊10篇,负责广东省科技厅精准扶贫项目一项,中央高校科研项目一项,第二负责人参与了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一项,广东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两项,现任国际血管联盟中国分会青委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精确诊疗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介入医学分会青年委员等职务。

王昕冉教授

广州医院普通脉管炎科,擅长脉管炎、动脉硬化闭塞症、静脉疾病及糖尿病足的治疗,有较深的认识。

往期推荐

中美对话

抽丝剥茧之“巧克力”球囊篇

「双C位·愈不凡」IN.PACT?DCBChocolate?PTA球囊中国成功上市!

「双C位·愈不凡」IN.PACT?DCBChocolate?PTA球囊临床应用案例(内含手术录播)

血管资讯学术会议专区

网址:xgzx.talkmed.

1
查看完整版本: 精彩回顾共同见证外周介入球囊30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