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世界卒中日脑卒中早期病症隐匿,这些危险因
TUhjnbcbe - 2021/4/16 22:36:00
白癜风诊疗规范 http://pf.39.net/bdfyy/tslf/180423/6185617.html

世界卒中日

年10月29日是第20届“世界卒中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医体融合,预防卒中”,口号是“科学运动,健康生活”,希望公众能够加强科学的体育锻炼,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提高对脑卒中的认识,预防脑卒中的发生。

“卒中”作为人类死亡的一大元凶,到底有多可怕?今天就让专家带我们一起了解下脑卒中的相关知识点吧!

脑卒中:世界人口第二大死因

“脑卒中”(cerebralstroke)俗称“中风”、又名“脑血管意外”(cerebralvascularaccident,CVA)。它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患者年龄多在40岁以上,男性多于女性,严重者可引起死亡。

年第5届世界卒中大会上,由国际脑血管病权威期刊《中风》主编Hackinski教授牵头,各国神经病学专家联名宣言,首次呼吁设立“世界卒中日”。他表示,“美国每45秒就发生1个卒中新发或复发病例,每3分钟就有1人死于卒中。”由此预计,脑卒中会跃升为世界人口的第二大死因。

此时,世界卫生组织认定这份“宣言”是危言耸听,搁置了众多神经病学专家的呼吁。

直到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官方统计数据,每年全世界大约有1千万卒中患者,其已成为世界人口的第二大死因。

该病表现为神经功能障碍,包括单侧脸部或四肢突感无力、感官困难、无原因头痛,甚则口眼歪斜、猝然昏倒等。

原发性脑卒中分缺血性和出血性两大类。其中,缺血性脑卒中以脑梗塞较为多见,出血性脑卒中则主要表现为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临床上,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高于出血性脑卒中,占脑卒中总数的60%-70%。这类患者急性起病时症状轻重不等,初次发病大多持续时间较短。因此早期患者症状隐匿,很难被察觉。

在我国,医院神经内科崔丽英教授牵头调查显示,每年可新增卒中患者-万,城乡合计脑卒中已成为第一位死亡原因,脑卒中更是成年人残疾的首要原因。

颈动脉斑块是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

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和致残率高的特点。不同类型的脑卒中,其治疗方式不同。由于缺乏有效控制手段,预防被认为是当仁不让的一线治疗措施。

出血性卒中虽死亡率较高,其发病却伴随明显诱因,容易预防。通常有先天脑动脉畸形、脑动脉瘤破裂、外伤情况需警惕。

缺血性脑卒中病因较为复杂多变,目前认为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高血压;二、颈动脉狭窄;三、高血脂;四、吸烟;五、饮酒;六、抗血小板治疗。

其中,高血压是较为可控的危险因素,颈部动脉粥样硬化则是重要危险因素。降低血脂可减少罹患脑血管病风险。吸烟、饮酒会增加脑卒中风险系数1.5-2.2。

由江西省超声协会牵头的《颈动脉斑块形态及狭窄程度与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表明,颈动脉不规则型斑块及狭窄程度≥50%,脑卒中发生率>70%。

超6成老人有颈动脉斑块

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简称斑块,是动脉硬化中最常见重要类型。其特点是病变从内膜开始,基本损害动脉内膜局部呈斑块状增厚,最终导致动脉管腔狭窄以至完全堵塞。《中国颈动脉狭窄诊治指南(年版)》显示,在40岁以上接受超声检查的人群中,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为60%-70%。

颈动脉狭窄常见的临床症状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即“小卒中”:突然发生头昏目眩,一侧眼晴暂时性发黑,胳膊、腿发麻无力,言语不清,一侧肢体无力,持物不稳,口角歪斜等,常于24小时内恢复。

其导致脑卒中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一是颈动脉斑块生长过大,二是颈动脉斑块不稳定脱落。前者导致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引起远端脑组织的供血不足。

而颈动脉斑块的危险主要在于后者。不稳定斑块表面的纤维样物质不完整,脂质类物质直接和血液接触,一方面脂类物质会诱发血栓形成,另一方面脂类物质本身也会脱落。

当斑块整块或者部分脱落后就成了血流中的栓子,随血流到达大脑堵塞远端脑动脉,导致栓塞事件发生,最终危及生命.

此外,颈动脉斑块的出现也会明显增加心肌梗塞、卒中以及周围血管疾病如下肢动脉硬化症的危险。虽然疾病进程缓慢,但其堵塞局部颈动脉,可造成脑组织缺血缺氧、头晕目眩,甚至脑萎缩。

即便如此,北美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内膜剥脱术试验(NASCET)发现,颈动脉斑块的发展是可控的。体检中发现颈动脉斑块不用惊慌,但也要引起相应的重视,遵照医嘱服用药物。生活上注意合理的调理和干预,均衡饮食,适度运动戒烟限酒,控制体重。

小贴士

颈动脉斑块常见管控目标

1、降压药物治疗

常用降压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利尿剂五类,建议控制血压/90mmHg以下。

2、糖尿病药物治疗

糖尿病是动脉硬化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对于合并糖尿病的颈动脉狭窄患者,必须加强饮食管理。控制血糖目标值:非空腹血糖11.1mmol/L以下,治疗期间糖化血红蛋白应7%。

3、降脂药物治疗

对于具有卒中高风险的颈动脉狭窄患者,建议控制低密度脂蛋白水平mg/dl以下。当患者为甘油三脂血症时,可考虑烟酸类或者贝特类降脂药。

4、戒烟

吸烟是颈动脉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可引起脑血管痉挛、颈动脉内膜损害,加重和促进病变的发生。戒烟是预防和治疗颈动脉狭窄的重要措施之一,对于吸烟者应严格要求并督促其戒烟并避免被动吸烟。

5、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

使用传统抗凝药(如华法林)联合阿司匹林并不能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而且可能增加大出血风险。

6、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增加了卒中的风险。血浆中同型半胱氨酸的浓度存在25%的差异(相当于3μmol/L),这与卒中风险中19%的差异有关。

7、代谢综合征

随着代谢综合征组成的数量成比例地增加,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也更紧密(P0.),独立于其他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腹部多脂症与卒中和TIA的风险有级数相关性。因此增加体育锻炼改善肥胖、体重指数、血脂水平等对颈动脉狭窄患者是有益的。

好了,看了这次的专家分享,你是不是对脑卒中有了更深的认识呢?脑卒中虽然危险,但是也可以通过预防降低风险哦,小O在这里提醒大家预防卒中,要改掉不良生活习惯,科学运动,健康生活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TUhjnbcbe - 2021/4/16 22:36:00
行*求职招聘QQ群 https://www.edunews.net.cn/2021/ywbb_0912/131570.html

哈哈

医院最新动态

普及健康科普知识

1

▲点击视频医院的疼痛义诊活动~

慢性疼痛,你有吗

为迎接年"世界镇痛日"

几天前,医院

(南医大一附院)举行了第三届

"慢性疼痛多学科联合义诊"活动

专家表示,慢性疼痛是一种

临床常见症状或疾病

有慢性疼痛病史者约占

总人口的25%到30%

慢性疼痛可造成血糖、心率、血压升高

心脑血管事件增加,抵抗力下降

引起患者焦虑、抑郁、失眠

丧失工作能力和社会功能

已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之后

影响生活和生命质量的另一大杀手

▲义诊活动现场。(摄影:曹勇)

轻微疼痛是疾病的早期表现

▲义诊活动现场。(摄影:曹勇)

你知道吗?有的轻微疼痛是疼痛性疾病的早期表现,如果不及时处理,会发展成严重的慢性疼痛性疾病。一些简单的疼痛症状,可能是身体给你发出的"求救信号"。医院医务处处长、泌尿外科主任医师宋宁宏教授表示,疼痛其实不仅是一个科室的事情,每个科室都有疼痛的患者。如风湿科会有疼痛患者,皮肤科有带状疱疹疼痛患者,肿瘤病人也有疼痛的困扰等等。

▲医院医务处处长、泌尿外科宋宁宏教授义诊中。

应对疼痛的方法其实有很多

医院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主任刘存明说,一些疾病治疗好后,如果没有及时后续治疗,会遗留下慢性疼痛。比如带状疱疹,急性期两周内可以治好,但是有的疼痛会伴随终生。很多人对疼痛的治疗还停留在吃药打针上,其实随着医学的发展,对付疼痛也有很多方法。

▲义诊活动现场。(摄影:曹勇)

刘存明举例说,比如晚期肿瘤患者,为了能让他们有尊严地走完人生最后一个阶段,会使用药物镇痛。有的人最后没有药物可用了,现在还有介入方法,在脊髓部位打入镇痛药物。据介绍,对付其他疼痛,也有很多方法,比如,也有很多神经阻滞、物理疗法、电刺激疗法、等离子射频消融、内热针、银质针、小针刀、针灸等。

这支团队专业应对“疼痛”问题

据了解,疼痛其实是人的一种主观感觉,因人而异,人体中还有一个抗痛系统,这个系统不仅会通过神经发出抑制疼痛的信号,体液中还会分泌出内啡肽、强啡肽等物质。这些物质的作用类似于吗啡,会帮助人体缓解疼痛的感觉。人对痛的感受和生理、心理、性别、年龄、经历等都有关系。一般来说,男人比女人能忍受疼痛,成年人比孩子和老人更能忍受疼痛,体力劳动者比脑力劳动者更能忍受疼痛。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据了解,围绕疼痛这一常见症状,医院已经组建了一支由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泌尿外科、肝胆中心、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内分泌科、康复医学中心、骨科、胰胆中心、风湿免疫科、普外科、放射科、肿瘤科、皮肤科等科室专家组成的多学科疼痛管理团队,目前,医院疼痛科主要针对的是慢性疼痛,此类病痛的就诊人数已达到疼痛患者总数的的80%左右。专家表示,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出现和经济水平提升,人们对生活的质量也越来越

1
查看完整版本: 世界卒中日脑卒中早期病症隐匿,这些危险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