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
主任医师,教授,少将警衔,中国医院副院长,武警部队心脏病研究所所长...
“随着现代医疗设备和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提高,放射防护重点人群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心血管疾病的介入诊疗中,无论是术者还是患者常常接受高剂量的电离辐射。并且,这种辐射剂量的增加会对他们的的健康造成重要影响。但是,心血管病介入工作人员大多数没有经过专门的放射防护方面的培训,工作中缺乏必要的防护意识,其剂量水平是常规X线诊断工作人员的几倍甚至几十倍。随着我国心血管病介入事业的发展和从业人员的增加,心血管病介入诊疗中辐射防护问题逐渐引起了大家的
心血管介入诊疗中术者接受的辐射主要是散射辐射,多数是由放射线在患者皮肤入射处散射而来,小部分来源于X线球管和影像增强器或者平板探测器。其产生的辐射效应主要以随机效应为主(肿瘤风险),随机效应的产生与累积效应相关,不存在阈值剂量,分多次接受相同剂量的电离辐射可减少确定效应,但不能减少随机效应。介入操作中,术者的头部和四肢很少受到保护,因此常常接受高剂量的辐射。研究表明,如果不加防护,在每例介入操作中术者的眼睛、甲状腺和手部的平均入射剂量分别可达到-μSv,μSv,-μSv。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第60号报告书对职业人员辐射剂量进行了严格的规定:在连续5年里,受职业辐射人员有效剂量的限度是mSv,每年内最大有效剂量是50mSv;1年内双手、双足和皮肤的当量剂量是mSv;1年内眼晶状体的当量剂量是mSv。虽然在介入操作时,术者一般不会直接暴露在有用射线下,因此一般不会出现确定性损伤。然而,随着介入器械和技术的发展,手术的复杂程度大大增加,所需的辐射时间也大大增加。关于介入工作人员因严重辐射造成手部皮肤损伤和眼晶状体白内障发生的案例已有报道。近期研究提示,眼晶状体作为辐射敏感器官,导致其出现放射性损伤的吸收剂量阈值远低于既往报道(5Gy)。年,ICRP发表声明将眼晶状体的吸收剂量阈值由5Gy降低至0.5Gy,并将计划照射情况下职业照射的眼晶状体年当量剂量限值(mSv),修订为连续5年的平均年当量剂量为20mSv,而且在任意单个年份的当量剂量不得超过50mSv。以上提示,眼晶状体可能会成为介入操作人员的限制性器官,对眼晶状体的放射防护更需引起大家的重视。
如前所述,经桡动脉介入治疗具有导致术者放射剂量增加的潜在可能性。关于经桡动脉和经股动脉介入途径对术者辐射剂量的影响目前国内外已经做了大量研究。有研究报道,当采用常规铅屏进行防护时,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较经股动脉途径术者辐射剂量增加%,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时则增加50%。当采用优化的铅屏防护后,经桡动脉途径仍然增加术者辐射剂量,冠脉造影和PCI分别增加83%和38%。虽然既往研究提示经桡动脉途径增加术者剂量,但是这个观点仍然存在少许争议。这是由于在临床实践中存在许多影响术者辐射剂量的因素,例如造影机曝光参数、患者解剖变异、手术复杂程度以及术者经验等等。即使是经验丰富的术者,其接受的辐射剂量剂量在不同术者间也存在较大的变异性。这就提示不同术者间采取的辐射防护策略不同对术者间辐射剂量的比较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另外,采取一些专门用于经桡动脉介入治疗辐射防护的专用防护器材对术者剂量也会产生重要影响,国外报道可减少大约30%的术者剂量。同时,近期报道发现正确使用铅屏进行防护可以减少至少80%的术者剂量。因此,如果采用优化的辐射防护措施后,经桡动脉途径较经股动脉途径是否仍然增加术者剂量成为大家所关心的一个问题。采用拟人模体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则可以避免上述对术者剂量的各种影响,从而得到更加准确的答案。由医院心内科进行的一项关于经桡动脉途径与经股动脉途径冠脉造影时对术者放射剂量影响的模体研究发现,在经桡动脉冠脉造影时使用经桡动脉途径专用防护装置可显著减少术者放射剂量,尽管采用了优化的放射防护措施,经桡动脉冠脉造影较经股动脉仍然显著增加术者放射剂量,该研究还提示在临床实践中,术者应当根据具体的投射角度采取不同的放射防护策略以达到最佳的防护效果。
出于对职业照射放射防护问题的
随着介入治疗医学的发展和介入从业人员队伍的壮大,介入工作人员应增强辐射风险及防护意识,时刻牢记辐射防护,保护患者就是保护自己,保护自己就是保护患者。即使采取优化的放射防护措施,经桡动脉冠脉介入治疗仍然较经股动脉显著增加术者放射剂量。因此,经桡动脉介入操作中术者应更需注意辐射防护,采用经桡动脉途径专用辐射防护装置可大大减少术者剂量,同时,术者应当根据具体的投射角度采取不同的放射防护策略以达到最佳的防护效果。
推荐阅读
刘惠亮:难治性心绞痛治疗策略的选择
刘惠亮: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在冠状动脉病变评价中的应用
刘惠亮专访: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促进多学科交流融合
刘惠亮:STEMI患者P2Y12受体抑制剂的指南建议与新证据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转载请注明医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