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美国医院的JabbourP等教授团队总结了经上肢血管系统进行神经介入后的经验教训,将研究结果发表在了年4月的《Neurosurgery》杂志上。
——摘自文章章节
研究背景
RIVAL临床试验显示经绕动脉(TRA)介入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可以减少并发症、死亡率、住院时长及费用,但缺点是桡动脉血管细、解剖变异多、插管相对困难。但综合考虑TRA的风险与获益,越来越多的神经介入医师采用TRA的治疗方式。来自美国医院的JabbourP等教授团队总结了经上肢血管系统进行神经介入后的经验教训,将研究结果发表在了年4月的《Neurosurgery》杂志上。研究方法
该研究回顾性分析了年4月至年1月接受经上肢血管系统进行神经介入的患者,其中,桡动脉远端入路主要用于诊断性脑血管造影,常规的桡动脉入路用于治疗,5F导管主要用于诊断,6F导管用于介入治疗。如果经上肢血管介入失败,则转为经股动脉操作。作者分析了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介入操作的类型、结局和并发症。研究结果
该研究共纳入例患者,次经上肢血管介入操作。患者平均年龄59.9(10-97)岁,女性占57.5%(/)。34.2%(/)的操作属于治疗性介入,37.8%(/)属于诊断性操作,28.0%(/)属于复查随访。71.6%(/)介入路径是常规的经桡动脉(cTRA),27.8%(/)是经远端桡动脉(dTRA),0.5%(4/)是经尺动脉路径,0.1%(1/)是经肱动脉路径。97.0%(/)的介入从右侧入路操作,2.90%(22/)是左侧入路,0.1%(1/)是双侧入路(表1)。介入路径并发症的发生率约为0.9%(7/),0.4%(3/)为桡动脉痉挛,0.1%(1/)为血管外渗,0.1%(1/)为桡动脉阻塞,0.1%(1/)为感染,0.1%(1/)为假性动脉瘤。由上肢动脉转股动脉介入共36次,占4.7%,其中治疗性介入转股的发生率高于诊断性介入(9.2%VS2.7%,P=0.01)。使用同一入路进行重复手术时,转股动脉介入的发生率较高。使用右、左桡动脉路径进行的非治疗性手术(诊断性和随访复查)与常规桡动脉路径和经远端桡动脉路径进行的非治疗性手术之间相比,没有显著差异,详见表2。通过学习曲线发现,操作者经历14次介入操作后可获得最佳的介入性能(图1)。表1.患者的基本临床特征和介入路径等信息。AVF:动静脉瘘;AVM;动静脉畸形;CCF:颈动脉海绵窦瘘;PED;管道栓塞装置;RA:桡动脉;WEB:编织桥内装置。表2.常规TRA与远端TRA进行的非治疗性介入的指标、经股操作发生率和并发症等信息。TRA:经桡动脉路径;V:血管。粗体表示有统计学意义(P≤.05)图1.学习曲线。每个血管的荧光透视时间作为介入数量的函数。在第14个介入中,曲线从5.8min/支变为4.2min/支。蓝色曲线是进行诊断性脑血管造影的7名患者的平均透视时间。研究结论
最后作者总结道,经桡动脉介入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神经介入路径,临床效果较好,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往期阅读
双腔球囊和单纯微导管在Onyx栓塞DAVFs和AVMs中的比较基底动脉穿支动脉动脉瘤:附9例病例报道及文献复习基于旋转血管造影的伽玛刀治疗脑动静脉畸形:新方法的初步疗效良好的静脉流出模式与良好的组织水平侧支循环以及临床结果的相关性分析
组稿
张颖影副教授
医院
编译
朱磊医师
同济大学医学院钟春龙教授团队
审校
朱悦琦副主任医师
医院
终审
许奕教授
医院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脑医汇App(原神介资讯App)对患咨询室全新上线,碎片化时间解答患者咨询,长按识别